1、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2、如今的课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出于本能,都争着说。
(相关资料图)
3、既使有些胆小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敢主动表达,但在小组内无所顾忌,能争先恐后的发言。
4、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
5、但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6、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7、“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8、那么,对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培养和指导他们学会倾听呢?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
10、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去拼搏,去努力取得成就,目的就是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
11、一个人的辛勤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12、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3、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14、2、让学生明确目标。
15、不时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却在干别的事情,课堂上老师找个别学生读书时,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16、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其“听”的能力。
17、只有学生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
18、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
19、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
20、”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切入口不要太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2、作为学生他们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
23、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
24、所以老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25、每一节课教师都面带微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26、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手。
27、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
28、营造的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
29、4、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30、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31、”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
33、借助文章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
34、此外,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5、5、形成约定。
36、如用对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耳朵”,学生答“仔细听”;“一二三——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等。
37、6、持之以恒。
38、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9、”既然是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40、只有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让我们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让新课程给农村孩子注入新鲜血液,给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笑得更灿烂。
41、二、培养学生讲的习惯由于部分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幼儿讲话能力的开发。
42、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
43、课堂上我们要多为孩子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不仅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千万不能工作太忙而拒绝听孩子讲话,这也是鼓励孩子“讲”讲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44、三、培养学生看的习惯“看”主要指“看书”。
45、现在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多,必须加以限制;同时,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上来。
46、一年级学生一学期识字量在300~500之间,所以要引导孩子自己看书,除了对课本进行正常的预习、复习外,还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
47、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间接地培养学习兴趣。
48、四、培养学生做的习惯适度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49、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50、因此,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内,一定要专心,不能一边做其他的事一边做作业,作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清晰工整。
51、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自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52、五、培养学生思的习惯“思”就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53、学习中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追根问底。
54、遇事儿多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毕竟是孩子“思”的结果。
55、当然。
56、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配合、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
57、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发现,学生学习是件很轻松的事情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8、”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习惯在10岁左右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59、那种认为孩子小时侯要多玩,长大了良好学习习惯就会自然养成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
60、那么,我们应如何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61、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62、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
63、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64、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地听、说、读、写,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65、 二、严格训练,密切配合。
66、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67、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一心向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8、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69、 三、家教联合,注重方法。
70、 给孩子制订学习规范。
71、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帮助制订具体的家庭学习规范,如设计一个时间表,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复习、预习功课、完成作业等,要求不完成学习任务就先不做其他事情,使孩子在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规律,逐步养成习。
72、 2、多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73、父母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询问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应该在家里完成的学习任务,热情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孩子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他的学习。
74、 3、以身作则,给孩子作榜样。
75、模仿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76、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
77、因此孩子学习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如读书、看报等,能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则更好。
78、大人不应该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起劲地玩扑克、看电视、猜拳行令等。
79、这样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为空话。
80、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发挥各方面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会养成。
81、家长督促。
82、自己养成好习惯的可能几乎为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